庄子的“逍遥”是消极逃避吗?当代人尤其是青少年该如何走近庄子?怎么来面对焦虑?如何过不躺平的洒脱人生?“90后”天津作家陈曦创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少年逍遥游》,以全新少年视角解读《庄子》,带领读者重新认识庄子笔下的清风明月与世事人情。
3月7日下午,在钟书阁天津店举办的“正是时候读庄子”《少年逍遥游》新书发布会上,90后”天津作家陈曦与市作协副主席张楚、武歆,《天津文学》副主编崔健畅谈庄子哲学的现代意义及心灵成长之道,教家长如何为孩子选择图书、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孩子如何写好作文、学好语文,不焦虑、不躺平、逍遥游,为青少年和家长带来一堂特别的文学课和心灵课。
作为天津市作家协会文学院签约作家和青年评论家,陈曦曾在实验中学任教,在语文教学与写作专业具有独到见解与特色方法,后辞职专职创作,出版有《梅兰芳:京剧大师》《蝴蝶知道一切》《一条很长很长很长的路》《男旦》等图书,作品曾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在张楚、武歆这些文学前辈眼里,陈曦阳光开朗,有才气、有锐气、有冲劲、有感染力,文字清新、质朴、干净、优美,金句频出。因为工作一直与少年有关,陈曦强烈感觉到当代少年内心的焦灼,“他们的无措与委屈,繁忙与焦虑,我们不仅不可以忽视,还要为他们找到解决之道,为他们的成长护航。这是我以少年角度解读《庄子》的初衷。”
和大多数人一样,陈曦与庄子结缘也是通过课本,“记得当时先学的是《惠子相梁》,就是惠子担心庄子抢走他的相位,庄子以鸱得腐鼠来讽刺惠子的故事。庄子的追求更趋向旷达,他的有所求,是坚决不动摇的理想世界,他的追求之法是放下,放下世俗的得失牵绊,才能自在地奔赴理想的南冥。这是庄子的大境界、大情怀。”
陈曦介绍,初中教材里收录了《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高中教材里有《庖丁解牛》,老教材里还有《北冥有鱼》的出处《逍遥游》全文。面对恐惧、竞争、告别、追求,庄子给出了朴素而真挚的方法论。
“庄子写的是心灵之书,他以睿智而温柔的眼神凝视着我们每一个人。庄子的妙语玄机,几乎全部指向着我们的心灵,他让我们懂得软的韧性,了悟放下后的永恒,他在教我们正态的人生心境,清风流水莫非禅机。读《庄子》,让我们学会真正地放松,庄子把逍遥写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自治中,让我们无所畏惧,行止自在。”在陈曦看来,庄子写的是清风明月,流水飞花,更是世事人情与宇宙规律,“当我们细细品读《庄子》,会发现哪怕只字片语,都是关乎心灵的文字。庄子也是诸子百家中十分接地气的一个,那些藏在诙谐中的睿智,充满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的慈悲。他给你讲故事,从你牙牙学语一直讲到白发苍苍,他把生与死、得与失、悲与喜慢慢讲给你听,像是温柔长者,引导你过好生活,照顾好精神,不失灵魂的纯粹与心灵的自由。”
此次与读者见面的是《少年逍遥游》的前四册《大鱼的翅膀》《追捕食梦貘》《蜗角起风云》《庖丁的秘法》,讲述了少年陈皮携萌宠猫进入庄子奇境展开趣味哲学启蒙之旅的成长故事,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重新认识庄子哲学的魅力,从中获取精神力量。“这四个故事,都是我基于少年视角对《庄子》的重新解读,又着力于以类哲学的讲述攻克少年成长所势必面对的繁难,如恐惧与焦虑、抑郁与无措、追求与虚荣告别与死亡。”
他希望读者能静下心来认真完成三次阅读,感悟埋藏在文字里的思考与深情,“第一次阅读,请你读故事,什么也不去想,就是读故事。你可以把自己代入陈皮的视角随着他去穿梭虚实,面对世界。第二次阅读,请你试着读一下《庄子》里相关的几个故事,然后与《少年逍遥游》中的故事进行对照阅读,找到我写作这些故事的点,或许也正是你解决现实问题的关键。第三次阅读,请你进行文本细读,抛去《庄子》原著,直接在细读中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作者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这一遍细读中,你会发现,《庄子》的魅力就是,它的故事延伸出一系列你的故事,生活中有庄子提供的思想萤火,足以照破成长中的幽暗与恐惧。这套书里有庄子殷勤的嘱咐。”
“真正的哲学,关乎个体生命。中国哲学尤其深情,庄子、老子、孔子,王阳明、朱熹、苏东坡他们至今仍以哲思的光芒与慈悲的心量是我们生命的导师。我们何其有幸,有这样丰富的古人留下的思想瑰宝。”陈曦坦言,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常读常新,就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经典中找到我们的解读之法。
市作协副主席张楚、武歆,《天津文学》副主编崔健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庄子思想的现代意义,并对陈曦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表示,庄子的“逍遥”并非消极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困境,在有限中寻找无限的可能。《少年逍遥游》既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哲学读本,也是能引发成人深思的心灵之作。
互动环节,家长和孩子们积极提问。一位初中生的父亲提出自己的困惑:“带孩子去书店买书,他要买《包法利夫人》《维罗尼卡决定去死》,我不知道他这一个年龄段是不是能够读这样的名著?”张楚、陈曦都表示,真正的名著可以让孩子去读,完整的生命应该以阅读经典打底,经典探讨都是永恒的话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年龄段会有不同的感悟,“有些东西可能要成年甚至多年以后才会理解。二十多岁时读《包法利夫人》我觉得它冗长无趣,等35岁之后我再重读,就觉得极为震撼,它仿佛手术刀般对19世纪法国乡村女性进行了心灵剖析,这并不是一个19世纪女性出轨的故事,而是讲述我们人类如何自处、自救,如何与爱情相处、跟爱人相处的经典。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孩子看不懂,总有一天他会懂的。”
一个小男孩说,同学们都慢慢的开始用AI写东西了,那么用AI写东西是好是坏呢?陈曦回答:“AI可以帮你写故事、写作文,但是AI只会把已知的告诉你,好的作文或者说好的文学作品真正精彩的是让人意想不到,这是AI所不能给你的。所以你要相信自身的智商、灵感、想象力,相信人的创造力,这才是构筑这样一个世界的底色。可以把AI当成工具,但是不要成为AI的奴隶。”
陈曦为五年级的男孩推荐了阅读书单,“非常推荐三本书:曹文轩老师的《青铜葵花》、张之路老师的《非法智慧》、周晓枫的《星鱼》。把这三本书重新读一读,你就会知道原来五年级的语文考试,考的是想象的观察和观察的逻辑。”陈曦告诉家长,要给孩子挑纯正典雅作品,“我特别推荐教材里面的必读书目,每一本都经典,每一本都精彩。”
张楚建议家长,若孩子有兴趣爱好文学,可以鼓励孩子记日记,“孩子想写什么写什么,不要干涉他。这对孩子来说会是一种特别好的成长纪念,留下时光沉淀的、值得回味的、感觉到幸福的人、事、物的踪迹。不要阻止孩子读闲书,但是要读经典,尽量少读网络小说,别刷短剧。孩子读闲书不仅仅是读故事、读情绪、为写作文拿高分,而是在寻找自己的思想路径,就像植物的根系在吸收土壤中的营养一样。那些读过的经典,会化为他的精神能量,支撑他的生命。很多时候,我们读的闲书里面可能会有人世间最真的道理。”
张楚以亲身经验提醒家长,“作为父母,一定要参与孩子的成长,一定要有耐心。我现在就会后悔,当初孩子写作业时,我就特别没有耐心,觉得这么简单都不会,吼他两句,他哇哇地哭,不欢而散。父母跟孩子之间,应该是尊重、信任、平等的关系。”
“以前觉得哲学很抽象,但《少年逍遥游》让我发现,原来庄子的思想这么贴近生活。”“让我重新认识了庄子,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以后面对压力,心态会更从容。”参加活动的孩子和家长都表示不虚此行,获益匪浅。他们捧着书,排长队等候作家签名,送花、与作家合影,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