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积极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在华东师范大学73周年校庆之际,由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主办的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博物馆馆长雷启立,中国古代铜镜研究专家王纲怀,上海致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徐辉,上海博物馆青铜部专家陆耀辉,金山区博物馆文博研究部主任诸乃琼以触屏方式启动展览。
本次展览以“秦汉止水”为主题,分“明镜鉴形”“方圆殊趣”“飞龙在天”和“巧刻文章”四个单元展示先秦至秦汉时期的100面珍贵铜镜。
这批铜镜,跨越了春秋战国至东汉中晚期至三国六朝,时间跨度长,类型丰富,涵盖了几何纹、动物纹、铭文等多种纹饰类型。
通过展示铜镜背面装饰由简单的几何纹、动物纹到铭文的演变,弦纹钮、圆钮、连峰钮等的微妙区别,讲述先秦至秦汉时期铜镜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
这些铜镜不仅展示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智慧,让观者领略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次展览的铜镜,来自于王纲怀先生和致达集团的慷慨捐赠。王纲怀多年来为收藏和研究铜镜尽心竭力,一言一行执于续写人镜情缘,出版了《秦镜文化研究》《汉镜铭文图集》等31部专著。为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工作,王纲怀和致达集团将珍藏的100面中国古代铜镜及其相关拓片捐赠给华东师大。
雷启立表示,鉴往知来,抚今思昔,博物馆践行“育人、文明、发展”三大核心使命,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民族文化渊源与自信。捐赠善举是对学校发展莫大的信任与支持,也是对我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使命的肯定与激励。
王纲怀的外孙女茅涵青讲述了外公收藏与捐赠铜镜的这一举动的意义,回忆了自己与铜镜的结缘,对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认识,并对学校传承弘扬这批铜镜给予了肯定和信任。
徐辉希望通过此次捐赠,进一步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实现科教兴企、产业报国的宗旨。
铜镜是古人主要用于照面饰容的日用品,铜镜上形式多样的纹饰、内容丰富的铭文,也是古代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社会风俗等的重要载体,蕴藏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丰富思想,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铜镜是青铜器的一大门类,早期的青铜镜也多由铜、锡、铅等金属原料铸造而成,铜镜铸造成分的差异以及数千年铜镜的保存环境的变化对其色泽产生了影响,形成了今天在铜镜上看到的“红铜”“绿锈”“孔雀蓝”“黑漆古”“水银沁”等不同的色彩。在铜镜上,常有“幽湅三商”“和以银锡青且明”等描述铜镜原料的铭文。
本次展览中的铜镜多为圆形具钮镜,镜钮在铜镜的使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仔细观察展厅里铜镜的镜钮造型也各不相同。
几何纹是早期铜镜的典型纹饰,弦纹、连弧纹、涡云纹是几何纹铜镜的几种主要形态。本次展出的多面连弧纹即体现了古人的制镜艺术,其中连弧镜多为存世较多的八连弧和十六连弧镜,也有六连弧,十连弧等铜镜。
动物纹主要分为想象的动物如龙纹和凤纹,现实动物如虎纹,铜镜上的龙纹体现了上古先民对龙的崇拜与敬仰。有的铜镜上的龙头呈前侧视,龙角、龙眼、龙齿等皆一览无余。有的铜镜上的龙首、龙身潜进了纹饰中间菱形“雷区”之中,仿佛神话传说中的神龙“不见首尾”。
如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长相思铭谷穗镜,其铭文为:长相思,毋相忘,长贵富,乐未央;又如常大乐铭谷穗镜的铭文为:常大乐贵富,得所好,千秋万岁,延年益寿。
育苗成木,积木成林。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经过几代华东师大人的努力,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遗产收藏、保护、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为教学科研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已成为大学传承弘扬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