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探华夏,智慧耀古今。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年央视大型文化类季播节目——《成语探华夏》春节期间播出。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2022级学生李紫琦和出版学院2024级学生黄博成功入选组队,与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其他19组选手一起,走上央视舞台,带领全国观众在成语故事间,体悟人生哲理,探寻中华文脉。
《成语探华夏》节目由《中国诗词大会》团队打造,聚焦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中的成语典故,通过知名文化专家的讲解、沉浸式互动的阐释、穿越式情景剧场的演绎和VR、AR、AI等科技手段的呈现,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成语文化盛宴。李紫琦、黄博翰组成朝琦蓬博(朝气蓬勃)队,与观众一同乘坐“成语”舟车穿梭于周秦汉唐、遨游于九州四海,围绕物华天宝、金戈铁马、人间烟火、风流人物、四通八达、薪火相传六大主题,探寻中华文化的深厚根脉,感受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蓬勃活力。
提起入选经历,李紫琦表示,作为一名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文化类节目不仅陪伴了她的成长,更在她心中种下了热爱民间传统文化的种子。2024年恰逢《中国成语大会》开播十周年,一看到《成语探华夏》的招募通知,得知《成语探华夏》是《中国成语大会》精神延续的全新力作,她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报名表。收到导演发来入选的消息时,她有点诚惶诚恐,既感到惊喜,又深感责任重大,因为这既是个人梦想的实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接力。从观众到参与者的身份转变,让她对文化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识,很幸运地奔赴了一场“十年之约”。
参与《成语探华夏》节目录制,李紫琦和黄博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觉醒。通过系统性地研究成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他们不仅领略到了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更触摸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结晶。成语作为汉语的精粹,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文化密码,每一个四字成语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典故、一种智慧。当嘉宾深入解读“画龙点睛”背后的艺术哲学,剖析“卧薪尝胆”蕴含的奋斗精神时,每一个人都深深感受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精华,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
说到录制期间的难忘瞬间,李紫琦表示并非全然聚焦于紧张激烈的录制现场,还有那些温馨而充满意义的片段令她印象深刻。她的舍友杨振杰也与其他搭档组队参加了备赛。他们四人互相提问、解答,在思维的碰撞中,一个个成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而是化身为鲜活的历史场景和文化意象。备赛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当他们为某个成语的出处争论不休时,当她们在深夜互相鼓励时,当她们在比赛前夕彼此打气时,一种超越竞争的情谊在悄然生长。这种情谊不仅温暖了备赛的每个瞬间,更让她们深刻理解了“以文会友”的真谛。“学习民间传统文化不应是孤独的苦修,而应是充满温度的文化对话。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分享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民间传统文化会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或许就是《成语探华夏》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在数字化时代,民间传统文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既要以敬畏之心守护文化根脉,又要以创新思维推动文化传播。数字媒体技术为民间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借助人工智能解析文化内涵,利用社交媒体扩大传播范围,让民间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数字出版专业的黄博翰表示,在超千平方米演播室看到节目通过VR、AR虚拟技术的使用,让解说成语更加生动形象,让他意识到这次经历不仅是对成语文化的一次学习与积累,更是一次数字出版实践的独特经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李紫琦表示,这次经历更加坚定了她的专业信念:数字媒体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文化传承的新载体。新时代青年,肩负着用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通过构建数字文化资源库、开发文化传播APP、制作文化类数字产品,我们能够让民间传统文化突破时空限制,以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这不仅是这一代青年的责任,更是数字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未来,北印人将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在技术与文化的交汇处探索创新路径,携手用数字技术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