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法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人才凋零、停滞不前的衰败之象。不仅如此,“丑书”“怪书”横行,更是进一步挫伤人们对这门国粹的兴趣,很多网友直言“书法已死”“高手在民间,小丑在殿堂”。
而那些有名气、获过奖、业内名望较高的书法家,论水平始终没有办法与古人相比,即使是与上个世纪的书家比较,也落于下风,那么,是什么问题造成这样的一种情况呢?为什么当代书法家一代不如一代,青黄不接呢?
有三个原因其实大家都清楚,哪怕是这些书法家自己也心知肚明,但没人愿意点破。第一个原因是心态问题。熟悉庄子学说的朋友一定听说过“庖丁解牛”“解衣盘礴”这两个成语,它们其实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创作”时要做到抛开杂念、专心致志,这样才可以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写书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书写时心里一直在想“这幅字能获奖吗?”“这幅字能卖多少钱?”“这幅字能增加我的名气吗?”,怎会是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呢?完成后的作品由内到外透露着俗气。
第二个原因是功力不够。不仅是临帖不足,平时也非常懒惰。纵观整个书法史,天赋高的人不少,但他们从不挥霍,而是勤劳苦练,智永、怀素、米芾、赵孟頫、文徵明等每一位都是朝夕书写、笔耕不辍。他们一生扑在古帖上,像王铎、董其昌等人,他们临摹的作品与原作相比“如灯取影,不差分毫”。
当代书法家却没有这份耐心,为了掩盖自己功力不足,便以“个性”“创新”“中西结合”为借口,去写容易“糊弄人”的草书,有的干脆写狂草。反正大众看不懂,自己也能故作高深,久而久之,连自己都给骗过去了。
第三个原因是人文修养不足。清朝灭亡以后,传统的文人士大夫阶级也瓦解了。在过去,琴棋书画往往不分家,诗书画印常共同构成一幅作品,不论是颜真卿、米芾、苏轼还是赵孟頫、董其昌、梁诗正,他们都不是只会书法一门,而是艺术通才和全才。有着深厚的学养和文人才子气息,作品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也不一样。
反观当代某些书法家,只通一艺,有些甚至只会书法五体中的一种字体,修养不足,作品韵味也极为单薄寡淡。
以上这三个“公开的秘密”,是当今书法家水平难以超越古人的重要原因。除了它们,也存在别的因素的影响,比如科技发展、硬笔书写工具普及等,这些都可以让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