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揭示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没有乐趣,怎会是专心致志地练就一身绝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劳动者一直处在异化劳动的境地,从事极其繁重的劳作,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劳动要成为“乐生要素”,只能在庄子笔下的一个理想人物中反映出来。历史上,许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工匠(广义上包括教书匠、医匠、画匠等脑力劳动者),都怀有一种对自己劳动成果踌躇满志的心态,把创作视为乐趣。这是工匠精神一个不可或缺的涵义。
冯契还认为,根据庄子的描写,庖丁的劳动已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境界技进于道。“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已经完全合乎舞蹈与音乐的节奏。在这样的劳动中,劳动具有了美感,成为美的对象。同时,也体现出马克思说的“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这一人的自由劳动的特征。
从产品角度来说,自由劳动就是要创造对人类有价值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不仅是指脑力劳动者创造的东西,也包括体力劳动者制作、创造、发明的各种器物和工具。这些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都是自由劳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可以将工匠精神视为劳动者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和人的才能的充分展现。
走笔至此,想起1960年我在大学毕业前夕,到具有光荣传统的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劳动锻炼,亲身领略过体现自由劳动的工匠精神的风采。那时,我在车架车间。师傅们做的工作是把火车头大卸八块,修复受损的钢铁骨架,然后再组装起来。当时,前苏联“老大哥”送来一批卫国战争时期封存报废的火车头。这些车头的毛病不同寻常,不少车架弹痕累累,或者被炮弹轰得曲曲弯弯,修起来特别困难。一天,有“工人工程师”称号的一位宁姓师傅出场,困难随之迎刃而解。只见他,吩咐助手用喷枪把车架上扭曲的部位烧红之后,抡起大铁锤,不到半个小时,车架就平整好了。而宁师傅挥舞大锤的姿势,实实在在地给人以美感,堪称神奇。
更神奇的还有机车车间的马师傅。他的绝招是,坐在车头上,让车头在厂子里转一圈,听声音就能判断哪个部位、哪个部件出了问题。车头回来后,工友们按照马师傅的判断,打开那个部位,很快就解决了问题。马师傅个头不高,但他安坐在车头聚神凝听的姿态、信心满满的表情、车头修好后踌躇满志的神态,至今还历历在目。
从自由劳动的视角来理解工匠精神,不但可以让我们把握它的要义,还可以帮我们找到发扬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倡导工匠精神,表彰体现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改变那种一味推崇书本知识,推崇高学历、高职称、高职衔的舆论,无疑是重要的。但是,为劳动者尤其是体力劳动者创造得以自由劳动的条件,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然,在现实条件下,我们还不太可能消除劳动异化。劳动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还是一种谋生手段。如何在可能的条件下,遏制劳动异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舍此就无法让工匠精神落地生根、蔚然成风。
比如,如何让劳动者不断改善生存条件,让他们有一个稳定预期。相信随社会的发展,通过诚实劳动可以使后顾之忧逐步解除,从而把劳动本身而不单是劳动的报酬作为目的。又如,管理者如何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尊严、形成自尊,而不至于成为被人颐指气使的对象、公司实现效益的工具。再如,如何尊重和培育劳动者(尤其是一线的劳动者)的创造精神,创造条件让他们有可能发挥潜力,提高能力,施展聪明才智。这些都是发扬自由劳动的工匠精神所必需的。当然,劳动者本身也需顶住一味颂扬大款、大腕、大咖等所谓成功人士的世俗舆论压力,自尊自强。(作者:赵修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