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论坛》杂志网站文章《从熊猫到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中国发现一个重塑其身份的地方》,以独特视角揭示了中国在传统魅力之外,科技前沿领域正发生着深刻变革,重塑国际形象。文章作者伊拉·维达尔对成都这座素有 “天府之国” 美誉,以憨态可掬的熊猫闻名于世的城市正在经历的惊人转变进行了剖析,2025年成都给国际友人留下印象非常深刻的不止有熊猫和火锅,还有新型产业的创新。
成都有着传统底蕴的滋养,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民间传统文化渗透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这份深厚底蕴看似与新兴起的产业的高精尖特质大相径庭,实则为其发展筑牢根基。就如同熊猫作为珍稀古老物种,历经岁月变迁,身上凝聚的是大自然的原始生命力,成为成都面向世界的一张 “名片”,吸引全球目光聚焦。
在文化产业领域,成都巧妙地将民间传统文化元素数字化。以蜀绣为例,这门古老的刺绣技艺通过现代 3D 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实现线上虚拟展馆展示,让全球爱好者足不出户便能欣赏蜀绣的针法精妙,感受针尖上的川西韵味。不仅传承技艺,更拓展市场,孵化出一批专注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初创企业,为新型产业生态添砖加瓦。
成都有着孵化创新的温床,一系列扶持政策,润泽新兴起的产业的成长土壤。“蓉漂计划” 张开双臂,广纳全球英才,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一站式保障,引无数 “凤凰” 栖居成都。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成都依托高校科研资源,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链条。政府与高校、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围绕 5G 通信、芯片研发等前沿课题展开攻关。政策引导资金如活水注入,鼓励初创企业勇于涉足核心技术领域,曾经荒芜的科技原野上,如今高楼林立,聚集数千家科技公司,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让成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中拥有一席之地。
在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西南总部在成都落地生根,为本地智能客服、智能教育等应用场景赋能。在成都的一些中小学,AI 智能助教协助教师批改作业、个性化辅导学生,提升教学效率,这背后是本土科研团队与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根据教育需求定制化开发产品,让科技红利普惠教育领域。
机器人产业同样风生水起,从工业生产线上精准焊接、装配的机械臂,到物流仓库里灵活穿梭的 AGV 小车,成都企业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大范围的应用。借鉴 “庖丁解牛” 典故,这些机器人精准把握生产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以高精度、高效率作业,助力本地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也远销海外,展现 “成都智造” 风采。
成都消费者向来以追求时尚、乐于尝新著称,这股消费热情为新型产业开辟广阔天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成都消费者的接受度远超许多城市。特斯拉、蔚来等品牌纷纷加大在蓉布局,本地车企如沃尔沃新能源工厂也落地投产。街头巷尾,充电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能源车展、试驾活动频繁举办,形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消费升级的良性互动。
在直播电商领域,以成都“网红之都”的互联网排面,自带流量已是常规操作。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利用互联网吸引全球观众“种草”的背后,是集物流、供应链、主播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成熟电商产业园区。无数年轻人怀揣创业梦想,借助新消费东风,创造财富传奇,也让成都的新消费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成都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离不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例如生物医药产业,成都聚焦研发创新,重庆发力生产制造,两地科研机构、药企频繁交流合作,共享临床试验数据、研发资源。沿着成渝高铁沿线,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星罗棋布,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共同对抗全球性疾病挑战,也在国际医药市场崭露头角。
同时,成都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将新型产业成果向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输出。蓉欧快铁满载智能家电、电子科技类产品驶向欧洲,带回国际市场需求与前沿技术理念,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成都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韧性,向着全球新型产业高地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