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中有一个效应叫做“破窗效应”。啥意思呢?就是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制止和解决,那么它将会诱使更多的人们纷纷仿效,甚至变本加厉。比如一扇窗户被人砸坏了,但是没有及时被修理好,可能会出现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假如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项羽因田荣的背叛而不死不休地和齐地人民搅合在一起,无暇分身,其实就是军事、政治斗争中的一种“破窗效应”。那些本就对项羽充满敌意的诸侯一见项羽陷于齐地,便纷纷到处给项羽集团搞破坏。
所以,项羽没有对齐地问题采取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法,无形之中将他自己置于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刘邦还定三秦的行为对于项羽来说,其实在政治意义上是和田荣的所作所为是一个性质的,都是明目张胆的反抗和背叛。按理说,项羽应该赶紧收拾了田荣,然后赶过去收拾刘邦,以儆效尤,但是项羽想的却依然是传统的各个击破,挨个去收拾他们。
战机稍纵即逝,聪明的刘邦和那些心怀异志的诸侯们就不会让项羽拥有这种从容不迫的机会了。就在项羽陷于齐国人民全民皆兵的持久战中时,刘邦联合部分诸侯发动了举世震动的彭城之战,将项羽推向了无穷无尽的战略被动。
好在项羽依然是那个无可匹敌的万人敌,彭城之战,项羽以少胜多、反败为胜,再次为中国的军事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我们主要是要剖析一下这场震古烁今的著名战争,找出项羽以少胜多的核心逻辑,用于借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如何去扭转不利局面。
弱者对强者的反抗和侵犯一开始都是带有试探性的,这是实力决定了的事情。刘邦还定三秦,难道一点都不担心项羽集团的报复打击吗?显然不大可能,毕竟梁静茹也给不了刘邦这么大的勇气。
所以,刘邦还定三秦其实是对项羽走一步看一步的试探,先拿了你的关中,看看你项羽什么反应,怎么应对?结果项羽只是表示很愤怒、强烈谴责,并没时间和精力抽兵来教育自己,刘邦心里就很踏实了。
刘邦一边表明了自己只是想拿回自己该拿的关中,对其他东西并没有非分之想;一边不慌不忙地消化还定三秦的战果,为下阶段行动做准备。
刘邦定都栎阳,正式建立了汉社稷,然后给汉民各种发福利。标准的自己当家做主的操作。
等到前206年十月,刘邦把关中的局面稳定得差不多了,便留下韩信指挥少量部队继续围困关中“钉子户”章邯,其余大军全部跟随他兵出函谷关。相当于向全世界宣布:“我刘老三又回来了。”
刘邦集团的统战工作一直是做得比较好的,为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与伤亡,刘邦集团这次东征基本上也是以“招降”为主。
张耳因为被老朋友陈馀赶出了赵地,所以投降了刘邦;河南王申阳是张耳的老下级,一看张耳都投降了,思量着自己也没有三秦王那么能打,就别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了,所以投降了。
想想当年秦国出关花了多大的代价?现在刘邦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地走出来了。所以,有时候你不相信命运都不行,刘邦就好像冥冥之中有如神助一样。
出了关的刘邦马上又凭借绝对实力拿下了韩王郑昌(张良的大本营),占据了军事要地颍川、荥阳。
转年三月,巩固河南地后,刘邦将目光投向黄河以北,逼得西魏王魏豹也降汉自保。
然后就是河内地的殷王司马卬,司马卬被俘后发现老领导张耳都投降了,所以也不矫情了,半推半就就也投降了。
这个时候,刘邦得高人指点,告诉他要学会做政治文章,要利用最高领导义帝楚怀王的事情搞臭项羽。于是,刘邦一边替义帝发丧,一边号召天下诸侯共同讨伐项羽这个不讲武德的二五仔。
天下诸侯很多都是不安分的主,见刘邦带头挑事,也乐见其成。但是赵国陈馀却因为对张耳太过于痛恨,非要刘邦杀了张耳才愿意出兵。刘邦为了争取赵国出兵,杀了一个长得像张耳的人,玩了一曲李代桃僵之计,顺利骗得赵国出兵。
本来已经是垂死挣扎的齐地一看希望重新照进现实,田荣的弟弟田横更加坚定拥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在本土与项羽及项羽扶持的田假搞对抗。
四月,收编了司马卬、申阳、魏豹和韩军的刘邦,汇合了骗过来的赵军以及彭越的游击部队,正式直捣黄龙,向项羽的大本营彭城进军。
刘邦的联军号称56万,按照惯例,这个数目肯定是有点虚张声势的,按照刘邦资源整合的规模来推算,应该在小20万左右。
刘邦大军分三路包抄西楚政权,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毕竟项羽正在齐地“剿匪”。
曹参、樊哙、灌婴、郦商等人率领的北路军,连破煮枣、定陶后,令樊哙分兵与周勃的中路军汇合,樊哙在胡陵再败楚军(龙且、项它为将),顺利完成使命。
中路军先攻破曲迂,进抵外黄,然后汇合彭越的三万部队和樊哙的北路军,继续向萧、砀地区推进。
此时的彭城其实已经空虚得很,根本没办法抵挡刘邦的联军,所以自觉开门迎客了。
刘邦坐在项羽的宝座上,恍如隔世。一年前,自己还只能乖乖地在项羽的威逼下献出关中,如今自己却可以坐在项羽家中的宝座上品尝美酒、欣赏美人。
他封彭越为魏国丞相,让他去攻打魏国在中原的土地;令樊哙北攻邹鲁、瑕丘、薛等西楚据点,并守住楚国北线;然后将其余的主力布防在了彭城东侧的齐楚主干道上,防止项羽从齐地往回攻。
项羽得知自己的大本营被端了时,气得差点没吐血。前不久,自己还是天下霸主,怎么一转眼就变成一支孤军了呢?怎么办?继续清剿齐地还是回师救楚?
项羽毕竟是项羽,相当有魄力,他决定要两手抓,齐地要继续往死里打,楚地也要马上救。
基调是定下来了,但是仗该如何打,对于项羽来说依然是一个难题。刘邦联军号称56万,但自己满打满算还只有10万左右的兵力,关键是还要分兵作战。项羽无愧于军事天才,略一思考就想清楚了,这仗要想赢,只能是擒贼先擒王,直插刘邦的指挥中心。
于是项羽于是将手中的队伍进行了整编,将所有的骑兵全部集中了过来,大约三万人。他亲率这三万人去救楚,其余人继续攻齐。
三万人长途奔袭去攻打号称五十六万人的敌人?是不是让人瞠目结舌?但是,大家要记住,这样的一个男人的名字叫项羽,所有的事情发生在他身上都显得那么顺理成章。
项羽率领这支齐军,放弃了能最大限度保障物资的沿沂水南下之路,恰好避开了刘邦的重点防线,打刘邦一个意料之外。
项羽先去进攻樊哙去了,轻而易举地冲破了樊哙的北面防线,然后马不停蹄地走泗水线南下。
刘邦对于项羽是有心理阴影的,没有谁比他更清楚自己这个亲爱的弟弟有多能打了,当他突然得知项羽已经兵临城下时,内心既慌张又恐惧,紧忙调主力军往西迎战项羽。
项羽一见刘邦没有据城坚守,而是调集主力和自己搞野战,心里乐开花了。野外作战,我项羽怕过谁?
项羽命令部队在萧县进行短暂的休整后,便下令全军主动攻击汉军的侧翼。冲起来的项羽绝大多数都是谁也挡不住的,激战半天,汉军大败。
指挥中心中心被人撵兔子一样追着打,汉军焉能不乱?汉军乱成一团,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到了这个份上,汉军已经无可挽回地溃败了。刘邦只能抓紧时间使劲逃,项羽对刘邦也是真的恨之入骨,其余的人都丢开不管,可劲地盯着刘邦追击。
这个情形就好比三万只狼追着几十万只羊到处跑,而且项羽的追赶很艺术,把汉军逐渐赶往了泗水,逼着无数的汉军往泗水里跳。汉军被淹死不计其数,史载泗水为之不流。
此战,汉军被歼十余万,其余全部溃散。刘邦为了逃命,恨不得马车变飞机,快点远离项羽的追击。刘邦为了逃命,把自己刚刚遇上的一双儿女踹下马车,也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时间段。最后,还是天佑刘邦,就在项羽包围刘邦及其残部的时候,狂风大作,刘邦才得以趁乱逃出生天。
彭城之战,项羽以三万铁骑让刘邦号称的五十六万大军灰飞烟灭,再一次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彭城之战最直接的影响是无限放大了刘邦心理阴影的面积,那个男的果然是不可战胜的,自己在占据如此巨大优势的前提下,居然如此不堪一击,这以后将如何是好?
这里需要点明一个细节,这个细节对于以后理解刘邦和吕雉家族的关系有重大帮助。那就是,刘邦逃命时,曾派人去接自己的老爹、媳妇和孩子,但到了沛县,却发现家中已经空了,后来得知郦食其已经护送了刘太公和吕雉逃跑。而刘邦后来在继续逃命的途中却遇到了自己的一双儿女。说明什么?说明在刘邦集团中,对于有些人来说,吕家人的安全比刘家人的安全更重要。
当然,刘太公和吕雉最后还是被抓了,这也才会有刘邦后面另一个“名场面”——面对项羽要煮了他爹时,臭不要脸地说:“我们是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你煮了你爹,记得给我分一杯羹。”
刘邦一路逃命,最后是他的大舅哥吕泽在下邑帮他挡住了项羽,才算完全逃出生天。细思极恐,吕家的势力有多恐怖。
军事上的惨败必然会带来政治上无穷无尽的反噬,这也是另一个破窗效应。刘邦彭城之战惨败而归之后,各种负面的影响接踵而至。
首先是陈馀发现张耳并没有死,刘邦骗了他,所以毅然决然地脱离了刘邦集团,转投项羽的怀抱,项羽当年分封的时候只封给他三个县的事也都不是事了。
田横趁着项羽回援楚地的时机打败了项羽扶了很多次的田假,这让项羽觉得田假就是烂泥扶不上墙,所以杀了田假,默认了田横政权在齐地的统治权,双方摒弃恩怨,达成共识。
三秦王的司马欣、董翳本已投降,但是看到项羽还是这么,再次反水,叛汉归楚。
彭越这个魏国国相果断放弃自己辛辛苦苦攻下来的十余座中原城池,将部队北撤,外围观望起来。
总而言之,彭城之战的惨败让刘邦集团的政治联盟瞬间分崩离析,刘邦刚刚当了几天老大哥,马上又被打回原形,成了势单力薄的苦命刘老三。
刘邦确实是天生做大事的人,虽然被打得灰头土脸的,但毫不气馁,在下邑和张良商量对策时,首先表态,自己名下那些地盘都不要了,都拿出来分了,必须要把项羽这个大魔王搞死。
张良对刘邦能如此舍得花成本表示很赞同,同时告诉他,凭他一个人肯定是搞不过项羽的,要搞定项羽,必须要团结好三个人:韩信、彭越和英布。韩信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必须要用好他;彭越身在中原,一直和项羽不对付,却始终能保存实力,这种盟友实在太可贵了;英布在项羽的大后方,只有争取英布过来,才能前后牵制和夹击项羽。
大破大立,有一些时候,对于一些重大失败,我们肯定要端正认识,切不可过于沉迷于哀叹那些没有办法挽回的损失,而是要静下心来去冷静分析失败的原因和反败为胜的战略。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本质逻辑就在于此,成功其实是需要很多试错机会和试错成本的,在失败之中不断去改善自我、提升自我,才是最终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
彭城之战对于刘邦集团的深远影响,实际上的意思就是倒逼刘邦集团进行战略升级,去谋划新的出路。
也就是这一次大战,逼着刘邦确定了以萧何、韩信、张良、彭越、英布、郦食其、陈平为核心班底的战略思想与框架,慢慢扭转了劣势。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之中或许都会像项羽一样遇到彭城之战,当我们处于绝对弱势且又迫在眉睫时,一定要做到临危不惧,因为恐惧和慌张是解决不了任意的毛病的,只会让自己更轻易地落入到敌人的算计和掌控之中,加速自己的失败。
有一个成语叫做“狮子搏兔”,即便是你是一头像项羽那样的雄狮,当你被无数的敌人包围时,哪怕这些敌人单个弱如兔子,依然会是巨大的危险。这样一个时间段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一定是干脆果断、一往无前的,要做到狮子搏兔那样迅猛、凶狠、精准。
按照项羽当时的处境,其实他没什么更好的选择。不回兵救楚,他就会变成一支没有根据地的野战军,迟早会被慢慢耗死;不继续攻齐,他就非常有可能被汉军和齐军前后夹击。所以,即便自己兵力有限,他也必须果断做出分兵的决策。这就是“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问题来了,躲是躲不过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要以蛮干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以弱击强,就一定要学会避实击虚,要学会出其不意,要学会直捣黄龙。这也就是处理问题的方法论中的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
项羽当时纠集3万骑兵,就是要发挥骑兵机动性强、冲击力大的特点,只有集中自己的优势,见缝插针,确保己方能掌握局部优势,才能在不利局面下反败为胜。
刘邦联军虽然号称数十万,但是大有大的难处,首先它的指挥调度系统不够轻便灵活;其次它的布防区域考虑面会随之增加;最后,越是大团队越是行动缓慢。讲白了,大的事物,与未知事物的接触面也就越大,它的潜在风险也就越大。
项羽以3万骑兵精锐直插汉军的心脏,刚好起到了打蛇打七寸的效果。一个人的体格再健壮,如果大脑神经中枢被破坏了,那也变得不堪一击了。
当然,项羽这种孤军入虎穴的行动也是有巨大的风险的。第一你不能给对方过多的反应时间,否则人家稳打稳扎地和你搞防御战,你是很难干得过对方的;第二你一定要保证你在局部战争的不可阻挡,一旦你的冲势被栏了下来,双方陷入阵地战,你还是难逃一败;第三你必须以极强的战斗力迫使对方自乱阵脚,因为你只能乱中取胜。
彭城之战,如果刘邦拒城坚守,慢慢收缩兵力和防线,相信这一战依然是胜负难料的。可惜的是,刘邦是慌了,或者是他对自身的优势太过于自信了,他命大军在城外主动迎击项羽,恰恰是给项羽一锤定音的机会。
另外,我们也不要诧异历史上那些几十万大军瞬间灰飞烟灭的情况,其实军事战争中,直接死于对方刀兵之下的人往往很难超过30%,因为部队的战损比一旦达到这个线,军心早就乱了,早就溃不成军了。
战场溃败,其实一般都是始于己方的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你们可以参考一下大事故、大灾难面前的人们的逃难场景,就大抵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用一把小刀如何去解剖一头牛?蛮干只会把自己累得够呛,甚至还会无功而返。一定要学习庖丁解牛的思维,要顺应事物生长和发展的规律,顺应于其脉络、游刃于其间隙,这样才可以事半功倍。
不服就干,固然勇气可嘉,但是古往今来,生活之中从来都不缺乏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而是缺少真正目光敏锐、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理智之人。
这种沉着冷静的庖丁解牛,既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修炼,恰如项羽一样,生来英雄盖世,更是在沙场征战中磨砺出了其锐眼如鹰的眼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